|
下面是今年上半年写的“应急预案”(XM6048文件)。
标题:《“连续出行”走到“穷途末路”?》
第 一 节
在我15岁之前,无数个节假日由于天气原因或者父母监督学习,全天24小时没有机会走出家门。1993年6月29日,中考前3天,连续两日蜗居之后,我决定:此后每天都要找机会走出家门,到达室外。
说到做到,我真的坚持了下来。就连不可控的“非典时期”,广东纵使作为“病源地”,都不曾对健康人实施强制隔离;其间去过重庆、四川等地旅游,多亏出发时间较早,与“隔离外省人”打了个擦边球,如期迎来“连续出行10周年”。
继续保持。截至2020年1月31日,我已经连续9713天拥有家门之外的经历。照此下去,同年11月13日将迎来第10000天!
可是躲过了“非典”,这辈子——至少在老得无法走路之前,也还是不能“万事大吉”。天有不测风云,2020年新年钟声刚刚敲响,由于突发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疫情,各地相继出现并逐步加强了对居民出行的管控,比“非典”来得更猛。我每日的出门,也渐由“潇洒自如”变为“夹缝求生”……
第 二 节
如果被隔离是因为自己染病,只能认命;成为密切接触者,算是不走运;而在整栋楼内所有人员都与这次肺炎症状无关的情况下,响应“上级要求”被封闭禁止外出,则是非常无奈的。特别是假如这事发生在曾经轻松度过“非典重灾区”时期的广州。
我期待着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,天无绝人之路。退一步说,即使“天有绝人之路”,这条“路”也尽可能离自己远一些,不到最后万不得已都不要去“走”。
1. 只要自己单位按照正常的人员和节奏运作,那么每周一至周五,以及部分周六就能正常出门上班。【简称:保开工】
2. 按“3号通告”要求凭证出入。如果这个“出入证”(假设使用原有的钥匙牌,或者另外制作)仅用来证明是住户,而不对使用频次(每人、每户)做出限制,则可畅通无阻(已知实际情况如此)。“3号通告”也并没有提出限制出入频次的要求,如果物管单方面提高要求,可以按“无效条款”进行“理论”。【简称:通行证】
3. 如果限定每人每隔多少天才能外出一次采购生活用品,并且在父母没有先期做出选择(报备)的情况下,我可以争取选择非工作日外出采购。【简称:外勤】
4. 如果限制每位住户外出,但“卡点”设在院门口而非大楼入口,则还能下楼扔垃圾、开信箱,只是室外活动时间与地点变得非常有限。【简称:出楼不出院】
5. 这是一条“临界措施”,假如真的在大楼入口处设卡,则可以借口处理与汽车有关的事情,到达地下车库,然后走到车库楼梯出口处向外望一望,再立即返回。毕竟在这27年,9700多天的“连续出行”经历当中,有个别日子也是只到达与楼外一步之隔,而上方仍有建筑物遮盖的地方(比如住在五羊新城时,下雨天到楼下取报纸)。【简称:屋檐避雨】
6. 假如明文发布的通知公告中对住户的管控,含有“原则上”、“应(当)”、“倡议”这些字眼,则有突破的可能。(要能跟大楼管理员足够熟悉,对方足够理解自己。)【简称:突破口】
7. 如果需要凭单位证明才能外出上班,则“能争取出多一天就多一天”,包括:
(1)最好单位不明确写出具体上班日期,这样就能在轮休日及安排其他人值班的周末假装需要上班了;
(2)如果开始实行这种规定的头一天刚好轮休,则称“去单位拿证明以便次日出门”,就又能赢得一天出门的机会;
(3)若有可能,假装有临时紧急任务需要加班。
虽然第(2)(3)条难以保证连续每天都有出门的机会,但广州在其他很多城市都实行严密的“出行管控”之后仍未实行,已是事实,说不定就算真的实行,也就一两天之后“一级响应”就解除了,有望“侥幸过关”。【简称:走一步算一步】
8. 如果海珠区的住处类似某些城市那样强制住户“出去了当天就不能返回”,那就先去白云区的房屋居住,合适时间才返回。白云区房屋所在小区面积大,只要不出现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进行封闭、不在住宅楼门口设卡,则活动空间优于海珠区。必要情况下在决定外出时将车一并开走,即使退一万步说不能住在家里,住旅店同样有苛刻要求,那也能住在车上。【简称:两套房】
9. 对于网上报道已在华东地区使用,并有可能在全国推广的“健康码”,我不知道具体情况。但在确保自己近期没有到过“疫情重点地区”,没有证据表明接触过“重点人员”的情况下,相信应该是“绿码”。我所从事的工作算不上特殊,虽然平时乘坐公共交通,上班会接触各类不确定的人员,但也相信不会据此轻易转变成“黄码”甚至“红码”,否则岂不是过不了多少天,全国人民都无法正常上班?
一万天,人生能有几回!相对于17年前常态化平稳度过“非典”时期,如今还多了一个口罩,不必过于担心自己是否会感染肺炎,也不用太担心对工作秩序的影响,却仍旧每天把心绷得紧紧的,最重要的就是害怕外地严密的管控措施会被自己所在的城市、自己居住的小区效仿!
第 三 节
另外注意,“非常时期”避免乘坐火车、飞机、长途汽车、地铁等需要实名制或者具有明确班次时间的交通工具,以免出现“特殊状况”被追查。若单位强制要求使用实名注册的公交卡(羊城通),则准备另一张未办实名登记的卡,用于上班之外的出行交通,保护隐私。
自己的“个性化经历”,无论自豪还是郁闷,在疫情“一级响应”解除前都不得向外界透露,以免对个人生活造成消极影响。
这一阶段的最后,也要提醒自己看开一点。虽然第一个“14天隔离期”已过,管控力度不降反省,多少令人失望,但我自己起码还能保证每天都有较多的室外活动时间。退一万步说就算真被隔离,起码比其他很多人的时间短。对于刚一开始就“乖乖就范”的人来说,盼到尽头是“翻倍”,那才叫“崩溃”。
第 四 节
“羊城抛弃幅成堆,街口千围次第摧(开)。一骑绿装邮客笑,心中知是明信给(来)。”
(注:幅,防疫标语横幅;围,街区临时围挡。)
这首根据古诗改编的“新诗”,后两句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,在我的住地也几乎每天都能“上演”,顶多就是发信速度呈现“本地有变,外地超慢”的倾向。而前两句在盼望已久的某日得以实现之时,盘点自己先前的经历,则不难发现:
到过的城市不多也不少,但主要还是“待在”广州,因为离开本地需要“过关”,弄不好还会被当作“外来人员”或“外地返回人员”对待。
首个月坐过的公交车超多,突破100趟,而地铁却为零,因为容易被追查。
这也正是由于我喜爱出行的特点不会因疫情而改变,此次的“有利条件”是广州邮局普遍更换了新邮戳,几乎走到哪里都能有所收获,但又非常害怕被管控、隔离。
相信我们家生活在广州,居住在海珠区,是非常明智的!广州比任何一座有自家人的城市——北京、郑州、深圳,以及我的户籍地上海,管控都相对宽松;海珠区又比另一套房所在的白云区宽松。
“疫情期”要实现自身“五个不”:
1. 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与抵抗力,不感染必须去医院诊疗的疾病(含新冠肺炎)。
2. 保持每天都有外出活动时间,不中断“万日出行”举动。
3. 合理安排与调整外出行程,不出现因管控(路障)而无法到达计划内的地点。
4. 网购(办公用品、生活用品除外)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停止,收到快递数量不为零。
5. 及时、主动打电话联系送水工,克服需要亲自搬运上楼的困难,保持桶装饮用水不间断。
|
|